2021年12月29日下午,中小学(含中职)语文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主办的“高考语文评价变革”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主楼C5049顺利召开。会议聚焦新高考背景下高考语文试题的改进与优化,探讨高考语文试题如何实现考能力、考素养的目标,努力将教材研究与课标理念、考试命题、一线教学紧密结合,共同探索高考语文在变革的过程中如何进一步优化发展。北京市教育考试院语文学科秘书王丹老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王宁先生、语文教材基地副主任李煜晖老师分别做了主题报告。会议由语文教材基地助理研究员白如主持,教材基地副主任吴欣歆老师出席会议并组织讨论,教材基地主任郑国民老师在线上做总结发言。
会议开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立军教授代表文学院向大会致辞。王老师结合“高考评价体系”中的“一核”“四层”“四翼”理念,阐述了新时期高考所应具备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型、创新性特点。提出语文学科应该向着“教”“学”“评”一体化的目标发展,将高考评价与日常评价紧密结合起来。王老师还强调,语文教材基地对于教材的研究应当进一步落实课标精神,注重教材与教学、评价之间的互动关系。
北京教育考试院语文学科秘书王丹老师为大会做了主题为“高考语文北京卷的发展变革”的报告。王丹老师从“命题理念”“发展历程”“教学导向”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重点介绍了北京高考在新世纪以来的六个发展阶段。从王老师的详解中可以看到,北京市的高考命题一直以来都站在高考改革的前沿阵地,在命题过程中一直紧跟国家政策方针,展现出“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指导理念。
王宁先生的报告以四道语文学科模拟题为切入点,探究如何把有用的专业研究成果、学科知识变为中小学教学的滋养资源。王先生细致分享了四道试题的命题思路以及青海某县级中学学生的作答情况。王先生进一步强调:语文课不能只有“感受”“感悟”,没有理性知识;语文课的理性特征在于任何文本都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而客观性就体现在语言文字之中;信息时代学生挖掘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更为重要,这就要求语文课必须走向理性。
李煜晖老师的报告以“语文高考命题的反思与展望”为题,分别从“文言文阅读”“作文及其评分标准”“语用题”“整本书阅读命题”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目前高考语文命题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向。李老师提出的不少观点都切中当下语文教学的痛点,引人深思。如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不能以“阅读浅易文言文”为目标,而应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又如作文题的命制应当站在学生思维发展、人格塑造的角度,站在社会和青年成长的立场。
接下来会议进入交流讨论环节,吴欣歆老师主持讨论,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语文教研员夏宇老师、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教研室主任张瑾琳老师、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语文教研员易海华老师、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语文教研员段增勇老师分别在线上做了交流分享,关注的问题也更多地聚焦在“教”“学”“评”一体化、“教”“考”衔接等问题之上。
四位教研员老师分享结束后,主会场的线下交流进一步展开。语文教材基地特聘研究员卜师霞老师指出,高考是人才培养的指挥棒,我们所培养的人才不是脱离民族文化的人才,高考语文应当有意识地将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相结合,寻找其中的客观联系,高校教师的科研工作应当更为积极地通过学生传递给基础教育领域。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李倩老师也结合自己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专业知识,对三位老师的主题报告做出回应。李老师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认定与评价,应当综合性地考虑学习主体、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要素,还指出学习任务群整体布局或许会对未来试卷结构的设计产生深远影响。语文教材基地特聘研究员张国龙老师指出,我们关注新高考,不能只关注高三学生或高中生,读写训练要从娃娃抓起,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形成一个系统工程。小学语文阅读不能只读儿童文学,也应该涉猎科普知识和历史知识,建立集“人文素养”“科学精神”“艺术修养”于一体的阅读体系。
会议最后,语文教材基地主任郑国民老师进行了会议总结。郑老师指出,能够集合各个方面的专家学者,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研讨的平台来一同探讨高考语文试题的改革,感到非常荣幸。从2005年开始,郑老师便带领团队每年出版一部《中考语文试题研究报告》和《高考语文试题研究报告》,未来打算从数据分析的角度呈现新世纪以来中高考语文试题的演变情况,同时更多地面向未来,探索中高考语文试题的优化发展路径。郑老师还强调,希望各位专家能够继续支持语文教材基地的工作,未来语文教材基地还会继续举办不同主题的研讨会,将小、专、精的学术研讨活动打造为成系列的高端研讨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