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科教材“统编”:教材是国家事权


发布时间: 2019-11-26


三个逻辑变了:时代发展、知识形态、竞争逻辑

首先,教育面临的背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中国确实发生了变化,什么变化?那就是我们当前所遇到百年未有大变局,这样一个变局对中国来说非常重要。比如几百年前明朝的时候,我们的航海技术是在全世界领先的,如果循着那条道路走下去,现在的世界面貌就不是目前这样。

首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是中国的创举,尽管匈牙利人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但唯有中国在实践中实现了这种机制。为什么中国发展速度这么快?这就是因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是一个伟大创举。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道德素质,对青少年的政治素质实际上提出了更高要求。最近,大家知道刚颁布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为什么要修改?十八年过去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确实提出更高要求。比如说,道德适应范围扩展了。过去在农业社会,大家是熟人社会,熟人之间和生人之间道德要求不一样,现在我们要求一视同仁的道德,道德更具有普遍性,而且道德内涵也发生变化。因此,我们面临着更加突出的铸魂育人的任务。为什么中央这么重视“立德树人”?实际上,新时代对孩子的道德素养提出更高要求,这不是简单的道德爬坡和滑坡问题,而是随着社会发展,道德素养要求、内涵都在扩展和提升。

第二,应对生活方式多样化变化,突出了核心价值观引导。为什么我们越来越重视价值引领?因为过去大家听着同样广播,看着同样电视,甚至穿着同样衣服,社会结构比较单一,大家的价值观就非常一致。现在不一样了,从两个方面突出价值观问题。一方面,由于打开国门,不同的价值观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必须做出选择。我们研究价值观研究晚了,到2006年才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十八大才提出“三个倡导”。由于研究晚了,我们现在还讲不圆,人家讲了几百年了,价值观是一个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标准,结果标准掌握在老外手里,人家过去到处烧杀抢掠,却说是传播文明,我们去援助非洲反而称为“新殖民主义”,这就是标准掌握在别人手中,所以不研究不行;另一方面是社会多样性,过去即使有城乡差别,但是城乡各自生活在自己圈子,现在社会职业分化、价值多元化了,思想不一致,没有共同的精神世界,社会就容易分离。也就是说,正因为价值多样了,所以我们才必须提出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得有共同性;作为一个中国人,到底意味着什么?这就是要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精神世界。

第三是因为现在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不可能脱离世界,明朝时候的海禁政策导致中国衰落,中国要想发展,就必须融入世界。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从来不是一个世界强国,因为当我们强大的时候世界还不成其为世界,当世界变成一个世界的时候中国反而衰落下去了。中国要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那不是恢复到原来一个影响周边的地区性大国,而只能在全球化时代作为世界强国而崛起,但是打开国门之后,就面临国家认同复杂性问题。我们强调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这显然都是有原因的,背后都是历史进程带来的新要求。

最后就是应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方式在发生变化,知识形态发生了变化,学习方式也就肯定发生变化。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按照原来那种方式进行教育,效果就打折扣了,既不合时宜也没有效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有新的理念来应对我们的教育。可能我们的发展速度太快了,往往我们自己意识不到,甚至西方也感到震惊。为什么叫“中国奇迹”?就是因为在意料之外,因而就变成奇迹。看看世界的反应,法国的《世界报》(LeMonde),头版大字写汉字“中国,强国崛起”;美国的《时代》(Time)杂志,封面汉字写着“中国赢了”。中国崛起不是一个小国崛起,是一个具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大国的崛起,中国崛起已经改变了世界格局。中央提出要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有原因的。我们1949年站起来了,但站得仍然是哆哆嗦嗦的,饭吃不饱,衣穿不暖。正因为那种贫穷情况,才能理解为什么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让我们开始富起来了,我们已经达到世界的中等偏上水平,但是光富不行。科威特比我们富、伊拉克比我们富、利比亚比我们富、叙利亚比我们富,但是国家一夜之间就可能灰飞烟灭。比如乌克兰曾经是苏联的发达地区,现在乌克兰怎么样?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口号,背后确实是人民是否幸福,国家是否富强,民族是否能够振兴。

1990年的时候,俄罗斯GDP比我们还稍微多一点,现在短短20多年过去,其GDP已经变成中国的九分之一,俄罗斯靠强大的军事力量保持了自己大国的尊严,乌克兰呢?所以说,尤其像我们这种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如果没有强大的国家力量会怎么样呢?国家落后,被人欺负,人民也就没有尊严。

当然,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发展为什么快,因为我们跟跑。看人家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可以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少走很多弯路。但发展到这一步,还想看别人怎么跑,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可能了,这个时候就到了自己领跑的时候,领跑的水平就需要突显出来了。所以中华民族如果真正要实现复兴的话,光靠在后头跟着跑是永远实现不了的,必须作为自主而开放的创新性民族才能复兴,也就是恩格斯说的“站在世界科学的高峰”。因此,中央说的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是说要培养比我们更优秀的一代人,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基本上一直是跟着跑的,我们要培养未来在全球舞台上领跑的一代人,这样才能真正完成民族复兴伟大梦想,这就是时代发展的逻辑。

另外,知识形态也发生了变化。在自然经济状态和农业社会的时代,知识形态是经验形态的,比如,很多人穷其一生,跟着师傅学一门手艺。经验形态的知识有什么特点?第一得靠岁月积累,效率比较低,学习效率低;第二不具普遍性,他只能在这一个特殊的职业当中或特定的情景下发挥作用。过去,社会发展比较慢,所以说,他只要学一门手艺就能靠这门手艺安身立命。现在社会发展很快,很多职业往往被时代结构性地淘汰,这就造成结构性失业了。所以后来进入工业社会,形成标准化生产,知识形态变成原理式的知识,因此,“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是现在知识形态又发生改变,就是信息技术介入下的差异性创新时代。过去都说,“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好像不大说了。不是说原来的知识形态已经没用,新形态的知识是包含原有知识形态的,但是发挥作用的关键已经改变了,因此,对我们的教育理念就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时代要求的是养成一种关键能力的素养,而不仅仅是单独哪门特殊的知识。我记得我当系主任的时候有一位老师,学生对他打分特别低,我就去听他的课,一听我知道原因了,因为他还在教学生怎么做幻灯片。幻灯片有什么用?电脑来了。不知道根据变化的形式改变自己的教学内容,当然学生没法喜欢。知识形态的变化,这是新时代教育面对的第二个逻辑。

第三个逻辑是国际地缘政治竞争的政治逻辑。为什么中央如此重视“立德树人”?那就是因为中国面临的国际竞争更加严峻。目前,如果中华民族真要想实现伟大复兴,我们就必须作为世界强国而崛起。我们要崛起,可人家并不愿意让我们崛起,为什么?并不是意识形态差异的问题。日本的政治形态与美国相近,但经济上同样遭到了严重打压。1998年的时候,欧盟出钱让我去研究欧洲一体化问题,我从欧洲回来后,报告里头就写到:真正阻碍欧洲联合的不是俄罗斯,不是中国,中国是欢迎欧洲一体化的;俄罗斯尽管不高兴,但是它越不高兴,越激发起欧洲一体化的动力,恰恰在政策上阻碍欧洲一体化的是美国,你看美国的货币政策都是为了让欧元感到难受的,因为美国的战略是必须保持对所有对手倍数的优势。现在美国碰到对手了,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战略对手”,它就觉得自己受到威胁了。美国商务部长罗斯在美国的内阁中被认为对华态度是温和的,他也说“中国一直是世界工厂,现在竟然想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太可怕了”。为什么可怕,因为美国对中国的定位不是创新中心,而是劳作中心。而且,美国越来越自私霸道,提的口号是“美国第一”,而中国越来越愿意为世界发展提供方便,提的口号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以,中美之间的斗争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我是搞历史哲学的,有人问我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或“贸易战”会打多长时间,我认为至少要打30、40年,因为美国摁日本都摁了20年,中国块头更大,就更加难摁。两个结果会导致不打了,第一就是中国被摁下去了。被摁下去什么结果?日本被摁下去的时候已经是富裕了,还能维持富裕国家,中国如果被摁下去,就是中等收入陷阱,就是类似巴西、阿根廷这种状态。在这个意义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艾里森说得非常清楚:“中美之间的斗争不是哪个总统的事,也不是哪个政党的事,而是中国迅速崛起所造成的结构性压力。”

西方文化是这个世界的优势文化,其中西方文化的底色是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五只眼”情报机构都是英语国家,这是西方文化的底色,五只眼不光监督我们,连讲德语、法语、日语的,他们都是监控的。中央为什么提出伟大斗争,我们能够轻轻松松等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吗?怎么可能?第二个不再打贸易战的结果是什么?就是中国继续高质量发展。中国块头越来越大,大到美国已经摁不动了。即使我们仍然比他穷,不如他富裕,但是由于我们十几亿人口的块头,我们的富裕程度达到美国的一半,实力就不可小觑。美国人为什么与中国搞贸易摩擦,关键就是争夺科技创新的竞争力。美国忌惮的并不是顺差和逆差的问题,而在于中国的科技发展。

美国的网民自己就说,按照西方的标准,中国应该比过去更好了,国家管理越来越符合人性了,越来越宽松了,而且也更关心国民了,包括对世界的责任也更重视了,但受到攻击越来越猛烈了。为什么?因为西方不想让中国成功。好多年轻人被洗脑,认为如果变得跟西方一样就不打压我们了,怎么可能?西方希望中国变成像巴西、阿根廷这样的国家,你富裕一点他们就会来割韭菜,这就是沃尔斯坦所谓世界体系的中心和边缘关系。奥巴马曾经说,如果中国人都过美国人一样的生活,那地球能够受得了吗?正如他们自己说的“西方并不谋求对世界构想,只是想让自己支配全球”。正因为如此,中国在西方被抹黑、被反感甚至被仇视。

甭管他仇视不仇视,我们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占据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我们当然要为我们人民,为我们未来子孙,创造一个美好未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政治竞争逻辑。原来的世界工厂,现在想当科技中心,怎么可以?这就是美国开始牵制我们科技发展的原因,因此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有历史性意义的。培养创新人才,不仅是培养物理学、数学、化学知识能力,培养创新人才也需要培养责任感、使命感,实际上创新人才的培养,人文社会科学也起关键作用。

一定要丢掉幻想。有些年轻人容易被西方洗脑,但“美国第一”的论调,应该让人从梦幻中醒来了。所以,大家应该理解为什么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总书记亲自就一门课开座谈会,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看成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全国教育大会重申党的教育方针,新时代教育理念深化。我理解,中央就是从战略角度抓发展机遇,抓机遇就得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或者按我的话说,就是培养比我们这一代人更优秀的一代人才能完成这个任务。这就要有更高远的历史站位,尤其三科——即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教学——都必须有更高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才能理解其意义。三科的育人目标必须与时代发展同向同行,就是要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相适应,必须与党的理论创新同步推进,至少思想政治课程必须这样做。


西方没有政治课?谎言!

所以,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我们可以讲讲反面例子,比如说新疆。新疆的教材一度不是宣传中华民族的英雄人物,而是把凯末尔当成偶像;不讲中国统一的重要性,而是宣扬别的东西。结果,中国跟土耳其踢足球的时候,有些学生反而在那儿唱土耳其国歌,这就是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造成的,已经影响一代人。十几年,就是错误的教材在那儿起作用。现在香港的问题,有记者采访,我说,这里头尽管也有其他原因,但是教育和教材的原因不能忽视。最近我又看了一些香港的最新教材,今年的教材,看后觉得确实不像话,香港的基础教育教材居然比美国、欧洲、日本还贬低中国大陆,感觉不像一个国家了,不像一个民族了。

香港今年最新的(第三版)高中教材,对1949年之后的描述就非常负面,比如贬低中国国民素质和教育:“中国的人口劳动素质欠佳,政府投放教育的资源较少。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比周边发展中国家低。”在世界上,大家都认为中国的成功,就在于教育的成功。结果,我们自己的特别行政区却说中国的教育是极差的。还说什么,大陆自由行以来,游客几乎无处不在,地铁拥挤不堪,再加上他们素质低,上班族苦不堪言。这种描述显然引导港人对大陆反感。而且教材在数据编排上故意贬低中国,比如幸福指数,中国排在93,这在200个左右的国家中至少是中等吧,结果香港排表时最后一个是中国,反正什么都是中国最低。可见,教材编写者有意糟践。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国家的人都欢迎中国人去旅游,有些香港人却不欢迎,原因就在这儿。

另外历史课,香港《大公报》报道: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中国历史科9年级阅读材料,说为什么中英爆发鸦片战争,战争源于中英政治、贸易、体制、司法制度的冲突,却只字不提英国贩卖鸦片问题。教材反而说中国“傲慢”“腐败”“落后”,试图引导出什么结论?引导你认为战争的原因由于中英制度不一样,你比较落后,人家打你,是因为你不进行自由贸易。这就是很多人尖锐指出的,“鸦片战争的鸦片怎么没有了”。回归之后,本来应该加强国家认同教育、民族认同教育、文化认同教育,结果历史反而从回归之后就不是必修课了。

再看,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上总书记说过一句话,经常有人说西方没有政治课,他说,这是没有的事。西方国家非常重视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教育。法国2015年启用新教学大纲,开设道德与公民教育课,公民道德初中、高中都有。这是什么课?我们也叫道德与法治嘛。

英国教育大臣就说,“树立核心英国价值观是英国教育的重中之重”,“所有学校要像提升学术标准那样提升英国价值观,让每个孩子懂得英国价值观与学习数学、英语同样重要,每一所学校都应当推行英国核心价值观,就如同所有学校都应当推崇严格学术规范一样,无一例外”。

德国默克尔说,“在德国建构多元社会的努力已经彻底失败”,“外国移民应当更好学习德语融入社会”,“我们感觉到自己与基督教价值观紧密相连,那些不接受它们的人在这里没有位置”。

都说美国没有政治课,怎么没有?美国的“公民与政府”课堂,“公民与政府”是什么?不就是政治课嘛!当然,他们的教法还是应该值得学习,我们习惯更愿意教孩子概念,让大家背过以后考试。而他们更多地是教孩子怎么生活,譬如讨论问题,你看,他们先选一个主持人,讨论问题必须举手,而且其他人讲话时不准随便打断人家。显然,都有规矩的。当然,选举也不是没有问题,你们看,一选举,往往长得比较帅的就容易选出来。

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们说我们洗脑,你们看美国的“道格拉斯事件”,这是他们的网络、他们的报纸说的,“国家给你机会参加比赛,你没有任何理由不向自己国家的国旗致敬”。为什么美国人自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却不让我们进行爱国教育?他们是希望全世界都爱美国。他们说我们洗脑,他们好像洗得更彻底,不光洗美国人脑,还洗全球人的脑。


三科教材统编:教材是国家事权

从这个意义上得出结论,教材是事关未来的大事。教材编写不是小事,而是肩负着塑造未来的神圣使命。

大家都知道,拿破仑200多年前说过,中国是一头睡狮。欧洲人也知道中国人非常勤劳,每个人都很聪明。他们说我们是睡狮,是因为什么?是因为中国人当时没有国家意识,没有共同价值观,缺乏共同的精神世界,似乎是一盘散沙。比如说日本,日本为什么在甲午战争战胜中国后迅速崛起,因为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人国家意识爆棚。尽管他们走错了路,走上了军国主义。

讲到这里,我们回归三科教材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说教材是国家事权。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必须培养认同自己国家、认同自己文化、认同自己制度、认同自己道路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如果培养的人都像香港那些孩子那样吃里爬外,砸自己的锅,那怎么能行呢!因此,教材作为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遵循,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尤其意识形态色彩比较重的“三科”,如果每一教材各省编各自的,中国文化差异还是有的,这么大的大国,编成以后差异性就会越来越大,差异大了就是断裂,时间久了就容易分裂。因此,国家统一编写是有道理的,就是基于此来构建共同的精神家园,共同的精神世界,这样才能塑造中华民族的“我们感”,而不是培养很多没有自我认同的“他者”。


怎么编好教材

怎么编好教材?首先要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加深层的问题。中国有5000年文明,中国人近代尽管落伍,但是迅速崛起,说明中华民族并不比别人低劣。我一直有个观点,民族文化没有优劣之分,但是确实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健康的时候就善于学习因而发展好,不健康的时候恰恰就是学习能力最弱的时候,就像人得病之后吃不进去,吃进去也消化不了。中华民族进入健康发展的时期,我们愿意学习也善于学习,而且学习以后能消化,消化以后还有自己特点,比如网络这事,现在很多西方开始反过来学我们。这就说明,中华民族并不比其他民族弱,但是我们要学会用自己话讲自己事,别已经跟跑跟久了,不会自己走了。

第二,编好教材就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融入到教材叙事当中,不能直接僵硬的形式主义地进入,要学会融入,这就像炒菜一样,比如西餐、中餐都是用米、用面、用菜,为什么有差异?料理方法不一样,用调料不一样,就造成中西餐的差别。因此,就像要学会用自己的方法来料理食品一样,要让孩子愿意吃,吃下去他才接受,接受以后他才健康成长,而我们过去这方面研究不够,就像用盐似的,经常给孩子直接把盐端上去了,就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天天让他背,这就是直接吃盐,更多情况下应该把价值观渗透到故事里,就像做出中国菜一样,看不着盐粒,甚至闻不到盐味,只有菜香,这样的饭菜才受欢迎。

总之,教育无小事,关乎到青少年精神世界的塑造。过去我们相对落后的时候,反而好发展,现在发展到这一步,我们就可能成为众矢之的了,发展的环境就不如原来了,必须有更强烈的责任感、更高远的使命感、更广阔的视野、更具韧性的努力,才能完成发展的任务。我们必须在这方面作出我们的贡献、我们这代人的贡献,教材建设整体上要守正创新、面向未来,社会在高速发展,教育绝对不能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步伐。

最后我要讲一线教师的作用。教材编得再好,如果教不好那仍然没有完成任务,教材即使编不好,如果老师教得非常好,那也完成任务了,因此最后一公里是一线教师,谢谢一线教师的贡献。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因此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要用人格影响、塑造更年轻、更有未来、其生活舞台更加广阔,更具国际影响的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