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


发布时间: 2021-10-26

王宁,女,浙江海宁人,1936年7月出生。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分配至刚刚建校的青海师范学院从事语言学教学3年后,于1961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文字训诂学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文字训诂学家陆宗达教授,1964年毕业后仍回青海师范学院任教。1972-1980年,曾在青海省文学艺术创作研究室从事专业文艺创作和评论工作8年,其间曾借调到国家文化部工作一年。1983年调北京师范大学作陆宗达先生的科研助手,1988年陆宗达先生逝世后,继续在中文系(现文学院)担任教学科研工作。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至“十二五”规划语言学科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

她在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上有多项创新:

在训诂学方面,1985年,她与老师陆宗达先生合写了《训诂方法论》和提供训诂方法综合运用实例的《古汉语词义答问》,率先提出“训诂方法科学化”的主张。这两本书第一次对传统训诂学以形索义、因声求义和比较互证这三种主要训诂方法的原理进行了阐述,明确了使用这些方法的操作程序,使缺乏理论原理、艰深难学的训诂学变得易于理解和便于应用,为训诂学走向现代起到了导引作用。之后20年,她清理了训诂学的术语,阐发了训诂学的理论原理,将训诂学的分支汉语词源学建设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应用训诂学之外,创立了自成一家的理论训诂学,出版了专著《训诂学原理》。本世纪以来,她在开掘古代训诂学潜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训诂学的汉语词汇语义学”,使训诂学进一步与现代语言科学接轨。

在文字学方面,她继承章黄和陆宗达先生《说文学》的成就,对《说文解字》一书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并吸收了当代系统论的方法,从《说文解字》中发掘出“小篆构形系统”,并由此创建了以描写为主的“汉字构形学”,又吸收了启功先生关于汉字书写的主张,创建了“汉字字体学”与“书写汉字学”。担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期间,她运用这两门现代的汉字学基础理论,她把汉字的整理与研究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启动了数字化《说文》学、碑刻典藏与楷书实用文字整理、中华大字符集创建工程(试点)等大型数据库的项目,实现了传统语言文字学研究的手段更新和学科的文理交叉。

21世纪以来,她在汉字标准化、规范化方面有突出的贡献,是已经发布的《中文信息处理用GB.13000字符集汉字部件规范》《常用汉字部件规范》的第一列研制人,国务院2013年6月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的研制组组长。

她重视师范教育,关注基础教育与本科教学,在北京师范大学3次主持试点全校性的人文文化课和大学语文课,上世纪90年代曾是教育部高等师范面向21世纪教改指导委员会中文专业召集人,参与了《语文基础教育课程标准(2011)》的修订,并研制了课标所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字表”。在中小学语文教学方面出版、发表了《文言文阅读基本能力培养》、《语言的学习与应用》、《语言学与语文教学》、《汉字教学的原理与各类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等多种论著,对语文教学有较重要的影响。